来源: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
时间:2024-08-06 20:29:33
75年前的今天,在夏日暑气散去的午夜时分,一列步伐挺昂的解放军队伍经由小吴门进入长沙城,在沿途数万市民的热烈欢呼中,长沙这座三千年古城终于通过和平方式,回到了人民的手中。
小吴门是门,也非门。它又名“小乌门”,原是长沙古城的东门之一,城门和城墙20世纪20年代拓宽城市规模、修筑环城马路时被拆除。人们口中有着具象城门城楼的小吴门,逐渐成为一地名符号,印在了南来北往路人的记忆中,对应着今中山路、建湘路与八一路的交会地段。
小吴门是故事,也全非故事本身。小吴门外东北郊,离着半公里有两口清水塘,塘前青瓦平房的门牌号是清水塘22号,中共湖南支部于1921年底起在此秘密办公(第二年5月改为中共湘区委员会),也是从那年冬天起,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在此共同生活了近一年半的时间。从清水塘出发,毛泽东走上职业革命道路,领导和推动了多项工农运动,让长沙早期党组织在波谲云诡的岁月中立住了。清水塘畔,毛泽东尝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,写下了别离爱妻“今朝霜重东门路,照横塘半天残月,凄清如许”的万般愁绪。
小吴门外住着一户种菜的贫苦农家,是因家乡旱灾而逃难到此的陈树湘一家。陈树湘在挑水送菜的年少时光中,结识了毛泽东、何叔衡等早期共产党人。在进步思想的教育中,瘦弱少年毅然投身革命,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。1934年,陈树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包围的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。后在被俘途中,他忍着剧痛从伤腹中掏出肠子绞断,没有一丝死的恐惧,最后一滴血都在向党明志。恼怒的敌人割下陈树湘的头颅,悬挂在小吴门外的石灯柱上示众,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,让他落叶归根。
无数革命志士踏足过小吴门这方土地,莫问前程,只谈理想。直到1949年8月5日这一天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8师走过小吴门,步入麻石铺就的中山路,接受沿途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,感受万千民众的真挚喜悦。欢庆的灯光、火光和烟火,点亮了这座城的光辉前程。之所以那一夜没有攻城的杀戮、流血的牺牲,是因为有众多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曾为着“和平解放”这一理想日夜奔走、坚持斗争。
在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和各方共同努力下,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大形势下,国民党地方当局认识到和平协商是顺应潮流的明智选择。1949年8月4日,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、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和长沙警备司令陈明仁率领37名将领发出起义通电,宣布正式脱离国民党政府。8月5日,唐生智、仇鳌等100多名在湘各界知名人士发表通电,响应和平起义,参加人民解放事业。当晚,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城,正式宣告和平解放。理想微光终成万丈光芒,保住了长沙乃至湖南的社会安定和复兴希望,照亮了云南、新疆等省实现和平解放的求索之路。
古老的小吴门守卫着长沙古城,往里走有市井生活的忙碌喧嚣,往外走有田园牧歌的耕耘劳作。如今处于城市中心的小吴门见证着长沙变化:中山路的麻石路换成了柏油水泥路,商业老街的人流繁华让位给了五一广场;建湘路经过多番老旧街区改造,成了宝藏店铺林立的网红街;八一路挨着小吴门的这段路是一座石桥,横跨在下侧芙蓉路上,驻足桥上可俯瞰车水马龙、可远眺巍巍高楼……时间就是这般神奇,让一座城市在经历风雨斑驳后又长出无限生机来。
湘江汩汩北去,岳麓山四季常青,小吴门千年不老。
(作者:孙逸桦)
来源: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
时间:2024-08-06 20:29:33